北京理工大学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1、平台建设。北京理工大学于2016年初成立技术转移中心,为了弥补传统机制的不足,发挥市场活力,后注册成立北京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简称公司),作为中心的市场化运行平台。中心主要履行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和作价入股审批和报批等职能,公司则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解决传统管理部门在人员聘用、激励和约束等方面受事业体制制约的问题。

2、体制改革。学校还在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中心和公司整个团队,学校不再承担包括人员工资在内的运行经费,将转让、许可转化科技成果的现金收入和作价入股的10%作为团队运行经费,彻底打破“旱涝保收”的事业机制,建立起业绩与收入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活力。截止2017年,中心协助该校完成理工导航、理工微电等多个学科性公司组建工作,转化科技成果60多项,作价金额约6000万元,引入教师和社会投资1亿多元。 2016 至2018年,学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总金额合计达4.5亿元,技术合同总金额29.2亿元。

3、人才激励。重视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同时兼顾各方利益主体,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在高等院校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转化现金收入,学校采用7111分配模式,即净收益的70%奖励科学家团队,学校、学院和技术转移机构各留10%用于支持科研和成果转化;对于作价入股,则采用6211分配模式,即股权的60%奖励科学家团队,学校的比例提高到20%。

4、柔性防爆技术产业化是技术转移团队的典型案例。在该成果转化全过程中,技术转移中心提供了全方位专业服务。该项目最终以技术系列专利作价入股实施转化。目前,柔性防爆装置已经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顶级会议和活动中得到应用,以色列、俄罗斯、约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已有明确采购和技术合作意向。该成果的转化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添砖加瓦。